白细胞

分类:剧情片惊悚剧情 地区:澳大利亚 年份:2023 导演:RichardWilliams 主演:Arielle CartwrightLiam Walker 状态:HD

简介:Amidst her ongoing struggle with cancer, Betty and her partner Mark embark on a final journey with t
  • wjm3u8
正序

内容简介

     白细胞(英文名:leukocyte,white blood cell,简称:WBC)是一类无色、球形、有核的血细胞      正常成人白细胞总数为(4      0~10      0)x 109/L,可因每日不同时间和机体不同的功能状态而在一定范围内变化      白细胞不是一个均一的细胞群,根据其形态、功能和来源部位可以分为三大类:粒细胞、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其中粒细胞又可根据胞质中颗粒的染色性质不同,分为中性粒细胞、嗜酸粒细胞和嗜碱粒细胞三种      白细胞是人体与疾病斗争的“卫士”      当病菌侵入人体体内时,白细胞能通过变形而穿过毛细血管壁,集中到病菌入侵部位,将病菌包围﹑吞噬      如果体内的白细胞的数量高于正常值,很可能是身体有了炎症      多数白细胞仅在血液中稍作停留.随后进入组织中发挥作用      因此,白细胞都能伸出伪足作变形运动,凭借这种运动,白细胞可以从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间隙挤出,进入血管周围组织内,这一过程称为白细胞渗出(diapedesis)      渗出后的白细胞也可借助变形运动在组织内游走,并且具有朝向某些化学物质发生运动的特性,称为趋化性(chemotexis)      能吸引白细胞发生定向运动的化学物质称为趋化因子      一些白细胞还具有吞噬(phagocytosis) 功能,可吞入并杀伤或降解病原体及组织碎片      某些白细胞还可分泌白细胞介素、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等多种细胞因子,参与对炎症和免疫反应的调控      白细胞的主要功能是防卫作用      不同种类的白细胞以不同的方式参与机体的防御反应      中性粒细胞在血管内停留的时间平均只有6~8小时,它们很快穿过血管壁进入组织发挥作用,而且进入组织后就不再返回血液中来      在血管内的中性粒细胞,约有一半随血流循环,通常作白细胞计数只反映了这部分中性粒细胞的情况;另一半则附着在小血管壁上      同时,在骨髓中尚贮备了约2      5 x 1012个成熟中性粒细胞,在机体需要时可立即动员这部分粒细胞进入循环血流      中性粒细胞在血液的非特异性免疫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处于机体抵御微生物病原体,特别是在化脓性细菌入侵的第一线,具有很强的吞噬活性,可吞噬细菌、衰老的红细胞、抗原一抗体复合物和坏死的细胞等      中性粒细胞内含有大量溶酶体酶,因此能将吞噬入细胞内的细菌和组织碎片彻底分解      当中性粒细胞吞噬数十个细菌后,自身发生解体,所释出的各种溶酶体酶类能溶解周围组织而形成脓液      嗜碱粒细胞的胞质中存在碱性染色很深的大颗粒,颗粒内含有肝素、组胺、嗜酸粒细胞趋化因子A和过敏性慢反应物质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      肝素具有抗凝血作用,有利于保持血管通畅,使吞噬细胞能够顺利达到抗原入侵部位发挥作用      此外,肝素还可作为脂酶的辅基而增强脂酶的作用,加快脂肪分解为游离脂肪酸的过程      嗜碱粒细胞释放的组胺和过敏性慢反应物质参与某些异物(如花粉)引起的过敏反应      而同时释放的嗜酸粒细胞趋化因子A可把嗜酸粒细胞吸引过来,聚集于局部以限制嗜碱粒细胞在过敏反应中的作用      血液中嗜酸粒细胞的数目具有明显的昼夜周期性波动,清晨的细胞数减少,午夜时细胞数目增多      这种细胞数的周期性变化是与肾上腺皮质释放糖皮质激素量的昼夜波动密切相关的      当血液中糖皮质激素浓度增高时,嗜酸粒细胞数减少;而当糖皮质激素浓度降低时,细胞数增加      嗜酸粒细胞具有较弱的吞噬功能,但一般认为其在抗细菌感染防御中不起主要作用      嗜酸粒细胞在体内的主要作用是:①限制嗜碱粒细胞和肥大细胞在速发型过敏反应中的作用;②参与对蠕虫的免疫反应      在有寄生虫感染、过敏反应等情况下,常伴有嗜酸粒细胞增多      单核细胞从骨髓进入血流时仍然是尚未成熟的细胞,其在血液中停留2~3天后迁移到周围组织中,细胞体积继续增大,直径可达60一80μm,细胞内所含的溶酶体颗粒和线粒体的数目也增多,成为成熟的巨噬细胞      与其他血细胞比较,单核细胞内含有更多的非特异性脂酶,可以消化某些细菌(如结核杆菌)的脂膜,并且具有更强的吞噬能力,可吞噬更多、更大的细菌和颗粒      激活了的单核一巨噬细胞能生成并释放多种细胞毒因子,如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和白细胞介素等,参与对其他细胞生长的调控      单核一巨噬细胞还在特异性免疫应答的诱导和调控中起关键作用      淋巴细胞是免疫细胞中的一大类,主要参与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应答反应      根据细胞成长发育的过程和功能的不同,淋巴细胞分成T细胞和B细胞两类      在功能上T细胞主要与细胞免疫有关,B细胞则主要与体液免疫有关      此外,血液中还有一类淋巴细胞,它们的细胞表面标志显示,它们既不归属于B细胞,也不归属于T细胞.因此称之为裸细胞(null cell),约占血液中淋巴细胞总数的5%一10%      受关注的裸细胞有杀伤细胞(killer cell.K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 killer cell,NK细胞)、K细胞的杀伤作用是抗原依赖性的.但其抗原是非特异的      而NK细胞的杀伤作用不依赖于抗原和抗体的存在.其对杀伤肿瘤细胞有重要作用      干扰素能活化NK细胞,而白细胞介素一2能刺激NK细胞的增殖,因而增强NK细胞的杀伤作用      血液中的白细胞有五种,按照体积从小到大是:淋巴细胞,嗜碱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      白细胞是无色有核的血细胞,在血液中一般呈球形,根据形态差异可分为颗粒和无颗粒两大类      颗粒白细胞(粒细胞)中含有特殊染色颗粒,用瑞氏染料染色可分辨出三种颗粒白细胞即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具有变形运动和吞噬活动的能力,是机体对抗入侵病菌,特别是急性化脓性细菌的最重要的防卫系统      当中性粒细胞数显著减少时,机体发生感染的机会明显增高      嗜酸性粒细胞具有粗大的嗜酸性颗粒,颗粒内含有过氧化物酶和酸性磷酸酶      嗜酸性粒细胞具有趋化性,能吞噬抗原抗体复合物,减轻其对机体的损害,并能对抗组织胺等致炎因子的作用      嗜碱性粒细胞中有嗜碱性颗粒,内含组织胺、肝素与5-羟色胺等生物活性物质,在抗原-抗体反应时释放出来      在人体的正常粪便中偶尔能见到少许白细胞,所以粪便检查中白细胞的多少可以作为肠道是否有炎症的一种依据      白细胞吞噬细菌白细胞吞噬细菌无颗粒白细胞无细胞质颗粒,但有圆形细胞核,包括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      单核细胞是血液中最大的血细胞      认为它是巨噬细胞的前身,具有明显的变形运动,能吞噬、清除受伤、衰老的细胞及其碎片      单核细胞还参与免疫反应,在吞噬抗原后将所携带的抗原决定簇转交给淋巴细胞,诱导淋巴细胞的特异性免疫反应      单核细胞也是对付细胞内致病细菌和寄生虫的主要细胞防卫系统,还具有识别和杀伤肿瘤细胞的能力      淋巴细胞则为具有特异性免疫功能的细胞      T淋巴细胞主要参与细胞免疫反应而B淋巴细胞参与体液免疫反应      成年人白细胞数为(5~9)×10^9/L,其中中性粒细胞占0      50~0      70,嗜酸性粒细胞占0      005~0      05,嗜碱性粒细胞占0      005~0      01,单核细胞占0      03~0      08,淋巴细胞占0      20~0      40      幼儿血液中白细胞数高于成年人      不同生理状态(如妊娠期)会引起白细胞数量的变化      有炎症时,血中的白细胞数明显增加      各类白细胞的防御保护作用各不相同      瑞氏染色外周血五种白细胞形态特征白细胞数量变化的临床意义白细胞是一个很大众化的话题,因为到医院看病经常会做化验检查,而最常做的是血常规检查,血常规检查中最多用途的就是白细胞计数和分类      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初步的了解,储备相关的基础知识      白细胞计数是指计数单位体积血液中所含的白细胞数目      用白细胞计数稀释液(多用稀乙酸溶液),将血液稀释一定倍数并破坏红细胞后,滴入细胞计数板中,在显微镜下计数一定范围内的白细胞数,经换算即可求得每升血液中各种白细胞的总数      1、单位:10^9个/L2、正常值范围:(单位为10^9个/L)⑴ 成人为(4      0-10      0)×10^9个/L⑵ 新生儿为(15-20)×10^9个/L⑶ 6个月到2岁为(11-12)×10^9个/L⑷ 4到14岁为8×10^9个/L⑸ 儿童(5      0-12      0)×10^9/L白细胞计数升高并不完全是疾病的表现,因此有生理性和病理性升高之分      生理性升高可见于剧烈运动、体力劳动、酷暑和严寒、饱餐或沐浴、情绪紧张、饥饿发生低血糖、妇女月经期和排卵期、妊娠末期、分娩等      其产生机制,可能是在各种生理因素刺激时,体内儿茶酚胺分泌增多,导致边缘白细胞进入循环所致      这些情况下的白细胞升高是暂时性的,去除影响因素则很快恢复      病理性升高最常见的原因是感染,尤其是细菌感染,且感染程度往往与白细胞数量增多成正比,但老年人反应能力下降,发生感染时可能升高不明显      需要特别警惕的另一种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原因是造血系统疾病,此时白细胞可能增多至正常人的数倍或数十倍以上,需要进一步做血涂片、骨髓穿刺和分子生物学等多种检查以明确诊断      此外,应用糖皮质激素时也会见到白细胞计数升高      病毒感染是白细胞计数减少的常见原因,如流行性感冒、病毒性肝炎、水痘、风疹等;长期接触放射线、各种理化因素导致的中毒、肿瘤的化疗和放疗、脾功能亢进、自身免疫性疾病、某些血液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纤维化及应用某些药物等都会导致白细胞计数减少      白细胞计数无论是升高或降低,都需要进一步判断是哪种类型的白细胞发生了异常,不能单纯根据白细胞的总数下结论      白细胞减少症(1eukopenia)为常见血液病,指成人外周血白细胞绝对计数持续低于4×109/L(儿童≥10岁低于4      5×109/L或<10岁低于5×109/L)      当成人外周血粒细胞绝对计数低于2×109/L,儿童≥10岁低于1      8×109/L或<10岁低于1      5 x 109/L时,称为粒细胞减少症(neutropenia);低于0.5×109/L时,称为粒细胞缺乏症(a-granulocytosis )      该类疾病分为先天性和获得性,且获得性最为多见      发病的原因主要有:①中性粒细胞生成缺陷      正常成人每日骨髓内生成约10¨个以上的中性粒细胞      细胞毒性药物、化学毒物、电离辐射等化学或物理因素是引起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最常见原因,可直接损伤骨髓干细胞、祖细胞或骨髓造血微环境,造成全血细胞减少      此外,影响造血干细胞的疾病以及多种原因引起的细胞分化成熟障碍亦可致中性粒细胞减少      ②中性粒细胞破坏或消耗过多      自身免疫性疾病、感染或败血症等可引起粒细胞过度消耗而造成粒细胞减少      ③中性粒细胞分布异常      大量粒细胞转移到边缘池导致循环池的粒细胞相对减少,在计数时不能被检测到;或粒细胞滞留于循环池其他部位,而循环血流中粒细胞减少,造成假性粒细胞减少      多数白细胞减少症患者起病缓慢,可有头晕、乏力、四肢酸软、食欲减退、低热、失眠等非特异性症状      少数患者无明显症状,仅在血液检查时被发现      部分患者可反复发生El腔溃疡,发生肺部感染或泌尿生殖道感染      粒细胞缺乏症多为患者对药物或化学物质发生过敏反应,或细胞毒性药物治疗,或大剂量放射治疗所致      起病多急骤,患者在出现乏力、头晕、咽痛等前驱症状后很快出现高热、寒战、头痛、全身及关节酸痛等症状      患者出现严重感染,而肺部、泌尿生殖道、口咽部和皮肤为感染最易发生的部位      有时口腔、鼻腔、皮肤等黏膜处可出现坏死性溃疡      由于粒细胞缺乏,感染易扩散,病灶不宜局限呈迅速恶化状态,病死率极高      白细胞减少症与粒细胞缺乏症可由血常规检查确诊      患者白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百分率相对增加      但骨髓涂片因粒细胞减少原因不同而骨髓象各异      为排除检查方法上的误差,必要时需反复检查      在临床上要仔细鉴别白细胞减少和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原因      有感染史,有药物、毒物或放射线接触史,或放化疗者应考虑相关疾病的诊断      注意对于高热患者需分辨感染与粒细胞缺乏症的因果关系      有类风湿性关节炎及其他结缔组织疾病史,存在抗白细胞自身抗体者,提示可能是自身免疫性疾病在血液系统的临床表现      如伴有红细胞和血小板减少,应考虑各种全血细胞减少疾病,如巨幼细胞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      同时注意该类疾病与白血病相鉴别      1.血常规 外周血红细胞、血红蛋白及血小板多为正常      白细胞绝对计数低于4X 109/L,粒细胞缺乏时绝对计数低于0.5 X 109儿,淋巴细胞相对增多      粒细胞胞核左移或核分叶过多,胞质内可见中毒颗粒、空泡等变性      当病情好转时,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先上升,随后粒细胞逐渐升高直至恢复正常      2.骨髓象 因病因不同而骨髓象各异      早期可无明显变化,也可呈幼粒细胞不少而成熟粒细胞减少的“成熟障碍”表现      在粒细胞缺乏时,骨髓内中性粒细胞显著减少甚至消失,恢复期逐渐出现各阶段粒细胞      3.骨髓活组织 检查骨髓活检对骨髓纤维化、骨髓转移癌、淋巴瘤等诊断有重要价值      骨髓检查可帮助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鉴别诊断      4.其他检查 体外骨髓培养,检测骨髓增生活性、骨髓中性粒细胞储备,帮助鉴别药物直接毒性作用或是免疫因素抑制粒细胞生成;肾上腺素试验,帮助鉴别是否为假性粒细胞减少症,如结果阳性为粒细胞分布异常;抗中性粒细胞抗体测定,帮助识别是否为免疫性粒细胞减少;血清溶菌酶测定,溶菌酶升高提示为粒细胞破坏增多,正常或降低提示粒细胞生成减少      1.病因治疗 尽可能查明病因,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立即停止接触可能的致病因素,停用可疑药物,并控制感染      对继发于其他疾病的患者积极治疗原发疾病,病情缓解或控制后,粒细胞可恢复正常      对于粒细胞轻度减少且无感染倾向,骨髓检测无明显异常者,以追踪观察为主      2.防治感染 感染既是粒细胞减少和缺乏的原因,也是结果      对已发生感染的患者应立即采取抗生素治疗      轻度减少者不需要特别的防护措施;中度减少者感染率增加,应减少出入公共场所频率,并加强口腔和皮肤的卫生护理,去除慢性感染病灶      粒细胞缺乏症是内科危重病,应积极抢救,采取无菌隔离措施,加强护理,防止交叉感染      采用广谱抗生素进行经验性治疗,同时对患者进行血、尿、痰和其他分泌物的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      待药敏试验有结果后,应换用敏感抗生素进行治疗,注意调整药物用量和疗程,防止二重感染,如真菌、厌氧菌等      若治疗无效,可加用抗真菌药物      病毒感染应加用抗病毒药物      粒细胞缺乏症患者的抗感染治疗常为治疗成功与否的关键,应做到早期、广谱、联合和足量治疗      3.支持治疗 注射丙种球蛋白,10~20 g/d,给予足量水分及能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4. 药物治疗 对于无明显症状、无感染倾向、病情长期稳定的轻度粒细胞减少患者,可随访观察,不必依赖于药物治疗      对于粒细胞明显减少且伴有相应症状的患者,应在防治感染的同时使用促粒细胞生成药物,如碳酸锂、维生素B4、利血生等,以及鲨肝醇、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和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等造血生长因子      此外,自身免疫性粒细胞减少和免疫异常所致的粒细胞缺乏可用糖皮质激素等免疫抑制剂进行治疗      而其他原因引起的粒细胞减少则不宜使用糖皮质激素      具体用药方法详见“用药方案”      1.促粒细胞生成药物 选择1—2种作用机制不同的药物联合使用      若治疗1—2个月仍无效者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I) 碳酸锂 刺激骨髓生成粒细胞,但对慢性骨髓功能衰竭者无效      成人口服量300mg,3次/天;见效后减量为200mg,2次/天,维持2~4周      可产生轻度胃灼热、腹泻、瘙痒、水肿、恶心乏力等不良反应      肾脏病患者慎用      (2)维生素B4 维生素B4是核酸的组成部分,在体内参与RNA和DNA的合成,当白细胞缺乏时,能促进白细胞增生      用于防治各种原因引起的白细胞减少症和急性粒细胞缺乏症,尤其是苯中毒等引起的白细胞减少症      成口服量10~20mg,3次/天;儿童口服量5~10mg,2次/天      当与肿瘤放疗和化疗并用时,需考虑维生素B4是否有促进肿瘤发展的可能性      (3)利血生 为半胱氨酸衍生物,可增强骨髓造血功能      口服量20mg,3次/天      (4)鲨肝醇 即α一正十八碳甘油醚,为体内造血因子,在造血系统中含量较多,可促进粒细胞生长      成人口服量25—50mg,3次/天,4~6周为一疗程;儿童口服量1~2mg/kg,2次/天      对病程较短、病情较轻及骨髓功能尚好的患者,疗效较好      (5)脱氧核苷酸钠 为复方制剂      肌内注射50~l00mg/d;静脉滴注50~150mg/d,30天为一疗程      (6)rhG—CSF和rhGM—CSF 可诱导造血干细胞进入增殖周期,促进粒细胞增生、分化成熟,由骨髓释放至外周血液,并能增强粒细胞的趋化、吞噬和杀菌活性      治疗粒细胞缺乏症效果明确,可作为首选      剂量100~300μg/d,皮下注射或静脉滴注,疗程约1周,待粒细胞计数回升后可酌情减量或停药      可出现食欲不振、发热、寒战、肌肉酸痛、骨关节痛等不良反应      2.免疫抑制剂 对部分免疫性粒细胞减少症患者有效,但因其可抑制正常粒细胞功能,故不能滥用      (1)糖皮质激素:适用于免疫因素引起的粒细胞缺乏症或危重患者      在应用足量有效抗生素的同时,可短期应用      地塞米松,剂量5~10mg/d,疗程约1周      (2)硫唑嘌呤(azathioprine,依木兰):糖皮质激素应用无效时,可谨慎选用      口服量50mg,2~3次/天      该类疾病应积极采取预防措施      对于接触放射线及苯等化学毒物的工作人员,须建立严格防护制度并定期检查血常规      对于有可能引起白细胞减少的药物如氯霉素、磺胺类药物、抗肿瘤药物、解热镇痛药等,应尽量避免使用,如需使用要在医生指导下密切监测血常规,切忌大剂量长期使用      对于使用细胞毒类药物的患者,应1~3天检查血常规1次,并根据粒细胞计数及时调整用药剂量和疗程      该类疾病的预后与粒细胞减少的病因、程度、持续时间、进展情况、能否及时控制及去除感染、中性粒细胞恢复治疗情况相关      特别是粒细胞缺乏症,病死率较高,应积极抢救,除必须进行无菌隔离和支持治疗外,应尽早使用相应药物      中国卫生部医政司编的《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关于成人白细胞分类计数正常参考值如下:细胞类别正常比例百分率杆状核0      01~0      051~5%分叶核0      50~0      7050~70%嗜酸性粒细胞0      005~0      050      5~5%嗜碱性粒细胞0~0      01%0~1淋巴细胞0      20~0      4020~40%单核细胞0      03~0      083~8%其他0      01~0      021~3%中性粒细胞病理性增多急性化脓性感染时,中性粒细胞增高程度取决于感染微生物的种类、感染灶的范围、感染的严重程度、患者的反应能力      如感染很局限且轻微,白细胞总数仍可正常,但分类检查时可见分叶核百分率有所增高;中度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增高大于10×109/L,并伴有轻度核象左移;严重 感染时总数常明显增高,可达20×109/L以上,且伴有明显核象左移;在脾破裂或宫外孕输卵管破裂后,白细胞迅速增高,常达(20~30)×109/L      其增多的细胞主要是中性分叶核粒细胞      这可能与应激状态、内出血而一过性缺氧等有关;化学药物如安眠药、敌敌畏等中毒时,常见白细胞数增高,甚至可达20×109/L或更高      代谢性中毒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及慢性肾炎尿毒症时,也常见白细胞增多      均以中性分叶核粒细胞为主      白细胞呈长期持续性增多,最常见于粒细胞性白血病,其次也可见于各种恶性肿瘤的晚期,此时不但总数常达(10~20)×109/L或更多,且可有较明显的核象左移现象,而呈所谓类白血病反应      中性粒细胞减少某些感染,如伤寒、副伤寒、疟疾、流感等可引起白细胞减少;某些血液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时,呈“三少”表现;电离辐射(如X线等)、长期服用氯霉素后,可因抑制骨髓细胞的有丝分裂而致白细胞减少;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由于自身免疫性抗核抗体导致白细胞破坏而减少;各种原因所致的脾肿大均可见白细胞减少      有吞噬作用和趋化作用,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反应性增高见于支气管哮喘、血管神经性水肿、食物过敏、精神病时均可见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肠寄生虫抗原与肠壁内结合IgE的肥大细胞接触时,使后者脱颗粒而释放组胺,导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手术和烧伤病人的预后及测定肾上腺皮质功能      肿瘤性增高见于淋巴系统恶性疾患、血液病、慢性白血病等      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患者嗜酸性粒细胞常可高达10%以上,并可见有幼稚型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手术后严重组织损伤以及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或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后,一般临床意义不大      有趋化作用和弱吞噬作用      增多见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霍奇金病、癌转移、铅和铋中毒等      罕见的嗜碱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异常增多,可达20%以上,多为幼稚型      骨髓纤维化和某些转移癌时也可见增多      淋巴细胞的主要功能是参与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和分泌淋巴因子      淋巴细胞增多见于见于急、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某些感染:如病毒感染性疾病、细菌性感染(如百日咳)、结核感染恢复期等      肾移植术后如发生排异反应时,于排异前期,淋巴细胞的绝对值即增高      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白血性淋巴肉瘤前者如系慢性型,以白血病性成熟淋巴细胞为主,如系急性型则以原幼淋巴细胞为主,均可致白细胞总数增高;后者多以原、幼淋巴细胞为主      初生婴儿、儿童属生理性增多      淋巴细胞减少主要见于长期接触放射线及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或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后人群      严重化脓性感染时,由于中性粒细胞显著增加,导致淋巴细胞相对减低      正常儿童外周血中的单核细胞较成人稍多,平均9%,出生后2周的婴儿可呈生理性单核细胞增多,可达15%以上      病理性增多见于某些感染      如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疟疾、黑热病等;急性感染的恢复期也可见单核细胞增多;在活动性肺结核如严重的浸润性和粟粒性结核时,可致血中单核细胞明显增多      粒细胞缺乏症的恢复期,常见单核细胞一过性增多、恶性组织细胞病,淋巴瘤时可见幼稚单核细胞增多,成熟型亦见增多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时除贫血,白细胞减少等之外,白细胞分类时常见核细胞增多      

猜你喜欢

相关资讯

青苹果影院提供:白细胞完整版在线免费观看全集高清,剧情:     白细胞(英文名:leukocyte,white blood cell,简称:WBC)是一类无色、球形、有核的血细胞   ...

顶部